德大成功举办“2024国际中文日”系列活动之“文学里的春天”讲座
在讲座中,马峰老师分别从“伊朗文学里的春天”“中国古代文学里的春天”“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的春天”展开,既赏析了波斯诗人鲁达基、鲁米、哈菲兹的春天诗篇,也分享了《诗经》、汉乐府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明清小说以及现当代文学中代表性的春天作品。同时,马峰老师也拟写了一首小诗《春日》怀古思今,表达对伊朗青年才俊的美好祝福。
在讲座中,马峰老师分别从“伊朗文学里的春天”“中国古代文学里的春天”“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的春天”展开,既赏析了波斯诗人鲁达基、鲁米、哈菲兹的春天诗篇,也分享了《诗经》、汉乐府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明清小说以及现当代文学中代表性的春天作品。同时,马峰老师也拟写了一首小诗《春日》怀古思今,表达对伊朗青年才俊的美好祝福。
在伊朗的文化传统中,菲尔多西的一句诗对伊朗人的生活追求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,“谁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,迟暮的心因知识而年轻”(توانا بود هر که دنا بود، ز دانش دل پیر برنا بود)。我经常能在德大的校园里看到很多年长的研究生,大家也习以为常,并不觉得这是一件稀罕的事。他们往往在工作后重返校园,有的人需要需要花上五到八年的时间来修读自己的博士学位,甚至我还听说,有的学生用了一辈子在钻研自己的博士课程。伊朗朋友们在求知路上表现出的对于年龄问题的淡然,和我所认识的中国的大学们是很不一样的。这也不由得让我反思起我自己,我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学习的呢?我是否只是把它看作为一项阶段性的任务呢?我又有多久没有感受到知识其实就是人生的长度,是生命自发的追求了呢?
岁月不静好(指疫情),唯愿重逢时一切皆美好。每次听到同学们说以后要来中国继续学习汉语,要把更多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彼此熟悉的语言,要让中伊两国的人民有更多的交流的时候,我都坚信,只要我们心存希望、心怀梦想,未来便可期。
以语言为梁,架友谊之桥。学习波斯语,打开了我与伊朗人民沟通的窗口。我们的伊朗汉语学生们通过汉语学习,何尝不是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呢?如今伊朗的汉语学习者,已经遍地开花,在中伊合作的各个领域大放异彩。惟愿中伊友谊,在语言互通、民心相通的美好景象中,携手并进,地久天长。
时光荏苒,那些萍水相逢的音容笑貌或许早已成过往云烟,对他们来说,我也许只不过是生活中遇到的又一个中国人,但这些“一面之缘”却给当时身处异国他乡的我带来了无数的感动和温暖。那些在伊朗的相遇,每每想起,都是亲切的怀念。
我曾憧憬用满腹教学热情感动伊朗,却最终沉溺于在这儿遇见的一系列小确幸里。村上春树说:“没有小确幸的人生,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。”我庆幸在漫漫汉教路上,享受着生命中点点小确幸的浸润。
伊朗德黑兰大学外语学院与孔子学院汉语言本科伊历1395级(公历2016级)应届毕业生玛赫蒂娅在公历2019年时就写了一篇《在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》,虽遇上了史上最特殊的毕业季,但青春不散场,我们可以云上说再见。
子曰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我虽曾在泰国任教过两年,但学生的年龄阶段、汉语水平以及学习目的并不一样,所以在了解学生和教材的同时,也得对自己的教学方式、方法进行调整。德黑兰大学中文专业的课堂,不存在太多课堂管理的问题,而且学生都是成年人,教师的重点在于传授中文知识,提高学生的听、说、读、写技能。